级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检测试卷历史.7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里“重新建构”的本质是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B.从强调礼治到重视法治C.从无序管理到有序管理D.从地方自治到中央集权2.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于政治成功往往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某些历史背景下,中国带有原始朴素色彩的“重柔者吉,重刚者灭”的辨证法应用于政治生活中,有时也表现出有效的作用。以下主张符合“重柔者吉”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C.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D.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3.先秦两汉时,围棋棋手按棋艺的高低,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魏晋南北朝参照当时官吏等级的划分,将棋手分作九个品级。目前我国通用的围棋棋手业余八段位、专业九段位,则是从日本“段位制”发展起来的。这表明A.政治制度的发展决定文化发展B.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C.文化发展具有渐进性和包容性D.围棋文化是中日文化交流纽带
4.唐代后期,“远近异法,内外异制,民得自有其田而公卖之,天下纷纷,遂相兼并”。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唐政府实行了A.租调制B.均田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5.唐宋时期,交易场所的“市”与举办宗教、体育、临时性交易等活动的“场”逐渐结合趋同,作用与含义也逐渐合一。这表明A.经济发展拓展了社会公共空间B.政府已经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市的发展侵占了场的活动空间D.市、坊的空间与时间界限被打破6.图1是某同学绘制的宋代以来社会治理示意图,由此可见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B.基层治理体现了“家国一体”C.宗法制仍沿袭使用D.中央对基层的管理日益强化7.日本学者杉山正明说:“到了全无草原和中华之界限的名副其实的世界帝国蒙古,整个欧亚大陆才基本上成为一个开放的世界,一时打开了远远超越陆地和海域界限的往来和交流。作为其支撑的核心地区,无疑是中华。”他意在说明A.元朝以前欧亚大陆并未出现海陆交流B.元朝的民族融合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C.蒙古帝国促进了亚欧大陆文明的交流D.蒙古帝国推动了欧亚大陆一体化进程8.贡德·弗兰克在其著作《白银资本——重现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认为,从“航海大发现直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是亚洲时代”,中国“是这个时代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但当代学者张跃发却认为“那时确已出现了一个全球经济体系”,但是这个体系的中心“不在中国而在西欧”。上述两个观点A.全面描述了近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B.较为准确反映了此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C.认为西欧已取代亚洲成为全球经济中心D.认为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经济体系建立
9.有学者曾这样描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条约谈判:“怡亲王深深明白,对于咸丰皇帝来讲,开放天津不是个事儿,赔银一千六百万两也不是个事儿,带几百人进京换约也不算事儿,就这个夷人亲见皇帝,它是个事儿,事关国体啊。”这反映出清政府
A.近代外交观念尚未形成B.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开始愿意融入全球化D.重视国际条约的签订10.《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指出:主要农产品的商品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在-年的54年间,增长还不到一倍,年率不足1.3%;在-年的25年间,约增长47%,年率约1.6%。这说明了A.列强商品倾销使得中国经济结构变动B.工业化发展对自然经济冲击作用明显C.农村经济中自然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D.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发展迅速11.图2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图2
A.建立起中国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B.使民主科学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C.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D.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和阶级基础12.表1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有关妇女问题的部分文献统计。这反映出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扩大B.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广泛共识C.党的工作中心发生转移D.民主革命社会基础逐步扩大
13.下列对图3解读正确的是图3
A.①处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B.②处文明有《汉谟拉比法典》《吉尔伽美什史诗》C.③处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D.④处的火药早在8世纪时就传入欧洲14.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移民来到北美,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融合,再加上互相通婚,形成了“移民文化”——一个新的多元的美利坚文化。由此可推知A.移民的多源性是美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特点B.民族和文化的内源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C.移民群体的多源性决定了美国文化的先进性D.文化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15.继今年春节推出的《唐宫夜宴》(图4)“出圈”后,河南卫视在端午节推出一场名为《端午奇妙游》的主题晚会,而其中的水下舞蹈节目《洛神水赋》(图5),把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舞姿,通过水下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效果“炸场”。这些节目的“火出圈”
A.说明创新是文化传承的第一要素B.根源于中华文化的厚重与辉煌C.媒体传播是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D.体现了青年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6题12分,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6分,共55分。16.(10分)人口数量是古代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选自《中国历史人口变迁图及人口密度图》材料二北宋初期的年全国户数只有万。到北宋末的年,已増长到万。但史料记载这一年的“ロ数”仅为万,每户平均口数仅为2.24。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宋朝统计的口数只包括男丁,即成年男子。如以汉唐史料所载户ロ比例,即每户5ロ左右推算,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摘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总结中国古代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4分)(2)材料二中,宋朝人口数量有史料记载和学者推算两种结果。你更认可哪一种?说出你的理由。(4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4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中国每个新王朝开始时,通常都能有效地统治国家,开创一个比较和平繁荣的时期,新王朝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生活,并通过派遣远征军对付游牧民族和扩展帝国疆域,保护国家。但渐渐地,王朝由于个别统治者本人的腐化堕落和贵族集团与宫廷宦官之间的宫廷斗争而遭到削弱,并助长了官僚机构的腐败。官僚机构的腐败加之宫廷生活愈来愈奢侈,意味着靠生产劳动供养整个帝国组织的农民所负担的赋税更繁重了。当农作物欠收和饥荒到来时,反抗政府税吏和地主收租代理人的起义爆发了。局部的起义会扩大为普遍的暴动——旧王朝濒临灭亡,新王朝日渐来临。——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概括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某一王朝为例,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4分)
18.(14分)近代中国人民围绕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近代革命的史实,以“道路”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15分)16世纪以来全球联系加强,中西文化交流随之更加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世纪的欧洲被称之为“中国的欧洲”,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字认识中国文化。16世纪下半叶,欧洲陆续出现葡萄牙人的《中国报道》等记述中国的著述,种类繁多,如《中国新地图集》《中国哲学家孔子》《中国植物》《中医津要》《中国礼仪论》等。他们还将儒家的“四书”译为西文出版,既为欧洲“汉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亦促成欧洲社会“中国热”风潮出现。——马建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材料二但是“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及文化有可取之处”。赫尔德认为“这是一个为避免犯错误而仅有一个人干活的群体……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隔绝、窥测、阻挠的态度”。19世纪时,欧洲流传一个比喻“这个帝国是一个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绘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当更多的欧洲人这样看中国时,他们的军舰来叩关了。——夏瑞春主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材料三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然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而吾国人之效法西洋文明者,亦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则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年)(1)据材料一、二,概括16至20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认识的变化。(6分)(2)分析材料三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态度改变的原因。(4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途径,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5分)
级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检测试卷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7评分说明:非选择题部分,若考生答案与本答案不完全相同,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本题所分配的分数。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题号答案ADCDABCBACADBD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6题12分,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5分,共55分。16.(12分)(1)整体呈上升趋势。人口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明清之前增长速度缓慢,起伏明显;明清时期增长迅速。(4分)(2)认可史料记载。理由:经过五代十国战乱,宋初人口损失严重;史料记载是官方记录,具有权威性,更可信。(4分)认可学者推算。理由:官方统计可能因为赋役需要只包括男丁;自汉唐至宋,小农经济生产稳定并发展,以汉唐史料户口比例推算,是可信的。(4分)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变化;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战争与自然灾害;统治者政策(政治、赋税等)影响;思想观念影响;人口统计手段方法;基层社会管理程度等。(分人口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作答,或举例说明均可。)(4分)17.(14分)论点全面、准确,得2分;论证过程充分、全面,得12分。论证过程要从一个王朝初期政策、政权稳定社会发展表现、王朝后期腐败灭亡三个角度,共答出至少六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只从一个角度作答的,论证过程最多得6分;只从两个角度作答的,论证过程最多得10分。使用多个王朝史实论证的,以第一个王朝史实为得分依据。论点:王朝伊始和平繁荣,王朝后期渐趋衰败。以西汉为例: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刑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汉武帝时期,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减地方权力;实行中外朝制度,加强皇权。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正统地位。汉武帝还派兵出击匈奴,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巩固加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但是汉武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陷于困苦之中。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西汉灭亡。以唐朝为例:唐朝建立之初,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任人唯贤,虚心纳谏;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完善科举制度,扩大统治基础;对边疆民族地区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巩固疆域,开发边疆;出现盛世局面。唐玄宗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边防空虚,国力渐衰,加上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最终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年,唐朝覆亡。
以北宋为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强干弱支”;实行二府三司制,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完善科举制、官吏管理监督制度;革除五代弊政。社会呈现出安定、繁荣的局面,农业进步,商业繁荣,城市经济发展,科技文化昌盛。北宋末年统治者贪图享乐,贪官层出,奢靡之风盛行。连年战争失利,军费开支浩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国力下降,不断走向衰亡。18.(14分)从中国近代地主阶级自救及结果、资产阶级探索救亡道路及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等角度作答。答出地主阶级开展洋务运动及结果,得2分;答出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的救亡运动及结果,得4分;答出中国共产党学习俄国革命道路,得1分;答出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内容,得2分;答出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独立自主的革命道路史实,得2分;答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得1分;行文流畅、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符合历史短文要求(不得序号化)得2分。准确答出内容要点5个以上且行文逻辑清晰的,方可得到行文逻辑分1分;准确答出全部内容要点且行文逻辑清晰的,方可得到行文逻辑分2分。19世纪60至90年代,地主阶级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进行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为目标,先后进行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开展新文化运动。以上道路的探索都没有成功,没有实现救亡图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开展工人运动、国民革命运动,年进行系列武装起义、攻打中心城市,实践证明,俄国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到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已成燎原之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工农红军进行长征。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纠正“左”倾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的革命道路。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19.(15分)(1)16至18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全面介绍,推崇中国文化,形成“中国热”;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对中国全面否定。16至18世纪,欧洲主要通过文字、思想来了解介绍中国文化,肯定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科技等成果;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批判中国的思想僵化、制度落后。(6分)(2)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灾难,使得对学习西方充满热情的中国人产生怀疑和动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出现,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学习西方不断深入,对西方文化进行不断反思;在探索救亡道路上,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的优点,改变以往的盲从态度。(4分)(3)主要途径:殖民扩张;战争;友好往来;人口迁徙;经济贸易;民族交融。(3分,答出三点即可。)认识: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各地区联系;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文化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有利于世界文明发展、进步。(2分,答出两点即可。)